金震宇:大模型时代数字政府门户从“集约化”到“智能化”的跃迁
时间:2025-08-01 12:32
当前,数字政府门户经历了多年“集约化”的建设,其定位从信息数据的发布平台变成了数字政府的“知识中枢”和“服务中枢”,其重要地位体现在对社会服务、民生保障和企业发展的全方位支撑,更是政府公信力的直观体现。 在社会服务层面,数字政府门户是政务公开的“主阵地”,通过集中展示政策文件、政务动态、公共服务信息等内容,实现权力运行的透明化。公众借助这一平台可便捷获取教育、医疗、社保等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推动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 对于民生保障而言,数字政府门户是“便民窗口”,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服务事项整合集成,让公众告别“多头跑、重复跑”的困境。无论是社保查询、公积金提取,还是证件办理、政策咨询,公众只需“轻点鼠标”即可完成,大幅降低了办事成本。 在企业服务领域,数字政府门户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助推器”。通过整合市场监管、税务、审批等涉企服务,为企业提供从注册开办到运营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支持。 从政府公信力角度看,数字政府门户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数字政府门户的建设水平,本质上是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集中展现。
传统数字政府门户的局限:从“能用”到“好用”的瓶颈
当前数字政府门户承载的服务内容日益增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但数据结构的复杂性与用户需求的多元化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传统数字政府门户虽实现了政务信息和服务的集约化,却深陷“信息迷宫”“服务割裂”“协同低效”的困境。 早期的数字政府门户以“栏目布局”为核心,将信息按部门、领域简单分类罗列,公众需在层级繁多的目录中“逐层查找”,如同在“信息迷宫”中摸索。例如,查询一项跨部门政策时,可能需要分别进入发改委、财政局、税务局等多个栏目,耗时费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全文检索功能应运而生,试图通过关键词匹配提升信息获取效率。但由于政务信息的专业性强、术语密集,公众使用口语化词汇搜索时,常出现“搜不到、搜不准”的情况。例如,公众搜索“小微企业减税政策”,可能因系统仅识别“小型微利企业”这一标准术语而无法匹配结果。 智能问答功能的引入,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又一尝试,但其局限依然明显:传统问答系统多依赖预设知识库,只能应对简单、标准化的问题,无法处理复杂语境或模糊表述。当公众询问“去年我所在的区小微企业贷款增长了多少”时,系统往往因无法识别地域、时间、数据指标等多维度信息而“答非所问”。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数据与服务的“割裂性”:政府各部门数据标准不一、系统独立,形成“数据孤岛”,导致数字政府门户难以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的服务协同。公众办理“企业开办”等需多部门协作的事项时,仍需在不同系统间重复填报信息,“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目标难以实现。 此外,信息呈现方式的专业化也构成了“理解门槛”,政策文件中的专业术语、法律条文等内容,让普通公众望而生畏,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始终未能打通。
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政府智能门户技术的出现为数字政府门户破解上述困境提供了全新可能。 政府智能门户是数字政府门户深度融合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后形成的新型服务中枢,主要功能分为“内容智能引擎”与“政务智能体引擎”两大部分,其核心是以数据精准治理为基础、AI技术为支撑,通过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构建、多模态交互等能力,重构政府门户的内容表达与服务模式,实现政务服务的智能化升级。构建起覆盖“看、查、问、办、诉”全场景的智能化服务体系,让政务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伴随”。
大模型推动政务信息从“专业化”向“易用化”转型。 通过“智看”功能,公众阅读政策文件时,可对“权责清单”“营商环境”等专业术语进行划词解释,系统会结合语境用生活化语言解读,甚至对多义词提供差异化注解; 阅读政务新闻时,系统能自动提炼核心要点,并关联相关领导活动、配套政策等信息,自动形成“新闻-政策-行动”的信息链;政策文件还可通过脑图、可视化图谱等形式呈现,让公众快速把握逻辑框架和关键内容,彻底打破“官言官语”的理解壁垒。
大模型实现“智找”与“智问”的深度融合。 “问搜一体”模式让公众无需在问答与搜索界面间频繁切换,系统能自动关联搜索结果中的关键信息丰富回答内容,当问题表述模糊时,还会通过引导式提问补充关键信息。例如,公众询问“如何办理居住证”,系统不仅会给出办事指南,还会主动提示“是否需要查询居住地附近的办理网点”。 针对数据查询需求,大模型支持口语化提问,如“去年我市小微企业贷款总额同比增长多少”,系统能自动匹配数据指标、时间范围和地域维度,生成带数据来源的图表,并允许一键切换图表类型,让数据“说话”更直观。
大模型构建“智办”与“智诉”的闭环体系。 “智办”功能通过主题导办、关联事项推荐等方式,引导公众高效办成“一件事”。例如,办理“新生儿落户”时,系统会自动关联医保参保、疫苗接种等事项,并提供线上办理入口和线下网点导航,支持边问边办、实时查询进度。 “智诉”功能则通过智能辅助填写、语音填报等方式简化诉求提交流程,同时对内容进行语法检查和智能校验,识别滥诉、重复提交等行为,确保诉求处理的精准性与规范性。
大模型推动数字政府门户向“政务服务Agent”转型 通过引入多智能体协同架构,可自动调度各部门的服务资源,实现跨层级、跨部门的业务协同。 例如,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系统能自动对接科技、税务、统计等部门的数据接口,完成研发费用核算、知识产权核查等环节,无需企业手动提交多份证明材料。通过这种“无感协同”模式而不是生硬地整合和改变服务,成为“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的发展方向。它彻底改变了公众获取服务的方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真正从理念变为现实。
大模型赋能数字政府门户的创新发展,绝非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对政务服务DNA的重构。它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智办”升级,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跨越——通过分析公众的查询习惯和办事轨迹,系统可提前推送相关政策提醒和服务建议,让政务服务如同“贴心助手”般无处不在。依托知识图谱与多模态交互,实现“刷脸办”“语音办”等更自然的交互方式。同时借助政务智能体的协同能力,推动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服务流程深度重构,让“群众少跑腿”升级为“数据会跑路、服务能找人”。 以政务垂类大模型为基础的政府智能门户将真正成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知识中枢”和“服务中枢”,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政府治理理念与服务模式的革新。它将推动政务服务从“标准化供给”向“个性化满足”跨越,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转型,达到治理效能与群众获得感的双重提升,成为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载体与鲜明标志。
|